近日,罗兰贝格与德国著名汽车研究机构亚琛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布《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报告》,基于技术、行业和市场3个维度,对全球主要汽车大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态势做出全面比较。
《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报告》分别对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和韩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整体而言,中国保持总体领先地位;美国排名上升,与中国并列第1;日本在行业与市场两个层面上均有增长,超越德国,位居第3位。
《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报告》称,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的预计增长量巨大,在行业层面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17年中国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约70%,在同年所有新注册车辆中的占比超过2%,成为全球首个超过这一比例的国家。基于过去18个月颁布的多项法律法规,如《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暂行管理办法》等,中国有望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总体领先地位。
此外,美国整车厂重点关注中等价位的纯电动汽车,其产量在2017年显著提高,带动电动汽车产量实现了高达100%左右的增长,因此排名上升至并列首位。法国在技术层面仍处于领先地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量有所提高,但仍主要关注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小型纯电动汽车。德国电动汽车增长率与美国持平,但电池生产较为欠缺,在行业层面上落后于日本和韩国,排名第五。韩国电动车型大幅增加,产量增长高达400%,市场占有率虽还不足1%,但增长率高达3位数,排名由此逐步上升。
《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报告》指出,未来10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将大幅提高,2017年全球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仅为100万辆,到2030年则将超过2000万辆。为了实现这一增长,汽车电池的需求预计将从2017年的74吉瓦时增长到2030年的近1600吉瓦时。因此,报告预测,汽车电池的全球市值在2021年就能达到190亿美元,其中中国将占据29%的市场份额,韩国和日本紧随其后,分别占比21%和17%。
《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报告》预计,2025—2030年间,市场对电池的显著需求会将电池供应行业推向一个未知的规模,对整个供应链形成挑战,并将极大地加深价值链上下游各个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领先电池制造商预计将扩大对整车厂的主导优势,整车厂则需要尽快采取恰当的战略措施,降低对电池制造商的依赖性。
对此,报告给出了两种战略选择:
一是建立自主电池生产,同时与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来降低风险。这一战略更适用于拥有相关技术且能够对研发进行大量投入的大型整车厂。二是改变供应商结构,减少垄断,纳入更多其他电池制造商并支持其发展,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有效应对供应短缺,克服汽车电池价值链上高度的价格波动问题。